学习工具

热门频道

『不置可否』基本信息

繁体不置可否
拼音bù zhì kě fǒu
怎么读
字数4

『不置可否』的意思和解释

【成语解释】
置:放,立;可:行;否:不行。不说行,也不说不行。指不表明态度。
【典故出处】
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十六回:“温钦差听了一笑,也不置可否。”
【语法用法】
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表示不敢发表意见。
【成语结构】
动宾式
【产生年代】
古代成语
【感情色彩】
中性成语
【成语正音】
置,不能读作“zhǐ”。
【成语辨形】
置,不能写作“知”。
【成语辨析】
不置可否和“模棱两可”都是不表示肯定还是否定。有时可通用。但不置可否指对事情不说意见,偏重于态度不明朗,“模棱两可”可用于语言含含糊糊,往往和“词语”、“语言”搭配。不置可否不能。

「不置可否」是什么意思(词典修订版)

【词典解释】不表示任何意见。《官场现形记·第五八回》:“沈中堂又问他们抵制的法子。有人说:『应该上个折子,不准他们考差。凡是本衙门差使,都不准派。』又有人说:『这个翰林,祇能算做顶带荣身,不能按资升转。』沈中堂听了不置可否。”也作“未置可否”。

「不置可否」是什么意思(网络释义版)

【网络释义】

不置可否 (汉语成语)

  • 不置可否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bú zhì kě fǒu,意思是不表示赞同,也不表示反对。出自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。
  • 推荐阅读